录案号

代某某故意杀人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

【案情简介】

2019年7月16时10时许,被告人代某某与被害人李某(代某某前妻)在淮北市相山区仁和小区40栋108室发生争执,代某某用拳头、铁质物品对李某头部进行击打,后用家中厨房的菜刀连续砍击李某头部和咽喉部致李某当场死亡。代某某将李某杀害后,于同日13时许,又用家中斧头、美工刀及菜板等物品将李某尸体分尸数段放置家中卫生间处。同日18时许,代某某向公安机关报警称其将前妻李某杀害,到案后,如实交代了犯罪事实。经淮北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鉴定,被害人李某符合被他人持锐器砍击头面部及颈部致大血管断裂,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后被人用锐器切割软组织、锐器砍击骨骼分尸。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马氏诉称:请求依法判决代某某赔偿其各项损失共计144万元。                                              

   【辩护及意见】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安徽众星合律师事务所受淮北市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指定本人作为被告人代某某故意杀人罪一案审判阶段的法律援助辩护律师。为切实履行法律援助职责,现根据庭审查明的事实并结合相关证据,发表以下辩护意见:

一、辩护人对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代某某犯故意杀人罪的罪名定性及案件基本事实不持异议。

二、辩护人认为被告人代某某具有以下法定减轻、从轻以及酌定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

第一、被告人代某某具有自首情节。本案于2019年7月6日发生,案发后被告人代某某于当日18时许使用自持电话13856119424分两次主动拨打“110”报警电话,简述了其杀害前妻李某的时间、地点及自己所处方位,报警后,在原地等待公安机关抓捕。这一事实,有《淮北市公安局110受理单》、《淮北市公安局接处警综合单》、《出警情况说明》等书证予以佐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首和立功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被告人代某某应当认定为自动投案,其自动投案后,主动供述了自己的全部犯罪行为,符合《刑法》六十七条关于自首的规定,应当认定为自首,并可以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二、被告人代某某本案犯罪行为属于激情杀人,并无杀人预谋。根据被告人代某某的供述可以看出,案发当日其送完货后在家中准备休息时,被害人李某恰巧进入房间,突然的进入导致双方没有心理准备,随后双方发生口角争执。 被告人代某某少言寡语、偏执木讷的性格与被害人李某较为较为强势的性格发生激烈的对撞。加之之前刚发生过言语矛盾,受到强烈言语刺激的被告人代某某一瞬间失去理智,在动手殴打被害人李某的过程中,随手拿了吊坠进行打击,后觉着不解气又随手拿了菜刀进行砍杀。从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看,案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被告人代某某在自己情绪异常激动的状态下,已经无法自控。可见本案发生的时间、作案地点、作案工具等客观方面不存在事先准备的预谋特征,其主观方面亦没有明显的作案动机和策划犯罪行为的主观预谋特征,应属于较为典型的激情杀人。对于激情杀人的犯罪案件,应当与有预谋的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在量刑上给予从轻处罚。

第三、本案的发生,是被告人代某某与被害人李某婚姻家庭矛盾长期积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悲剧。首先,双方毕竟是三十多年的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没有有效地化解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琐事积成累怨!谁对谁错在今天看来,毫无评价的意义。但双方的常年不包容、相互的不理解已经为被告人代某某的过激行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其次,双方的离婚事件(2019年5月),是被告人代某某做出杀人犯罪过激行为的导火索。年逾六十岁离婚,在农村(其所居住的是农村征迁安置房屋)是极少发生的事情,甚至是社会上所谓“丢人”的事情。自身生活上的无助、感情上的孤独、人格上的自卑交集在被告人代某某的身上,让其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事实在其子女的证言中可以得到充分证实,也使得被告人代某某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只要一点刺激就会情绪失控甚至偏激,极易做出过激行为。其次,被告人代某某常年服用抗抑郁药品艾司唑仑,辩护人曾查阅了该药品的药理,该药物主要用于失眠、焦虑、紧张、恐惧等病症,长期服用或停药后具有强烈的激动或忧郁等副作用。通过其子女的证言可以看出,案发前被告人代某某出现突然停药的情况,虽然经司法鉴定其案发时无精神病,但药物的副作用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再次,被告人代某某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任何违法犯罪前科,生性胆小懦弱,如非婚姻家庭矛盾的迸发绝不会实施本案犯罪行为,本案系初犯、偶犯。最高院在《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出“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或者被告人有法定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高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21条“对于老年人犯罪,要充分考虑其犯罪的动机、目的、情节后果以及悔罪表现,并结合其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酌情予以从宽处罚”。22条“对于因恋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应酌情从宽处罚”。据此,辩护人认为基于以上案件基本事实和法律、政策规定,可以对被告人代某某从轻处罚。

第四、在本案中被告人代某某自愿认罪认罚,且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罚。

第五,被告人代某某取得了被害人李某大部分近亲属(子女)的谅解,且自愿积极赔偿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马氏的经济损失,悔罪积极深刻,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三,关于量刑建议:

基于被告人代某某上述法定减轻、从轻、从宽以及酌定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辩护人建议人民法院量处被告人代某某死刑缓期执行或无期徒刑的刑罚责任,以切实贯彻“罪、刑、责”相适应的刑罚原则和刑法政策。

【判决结果】

一、被告人代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二、作案工具菜板、菜刀、美工刀、斧子、掉线锤等物品予以没收。

三、被告人代某某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马氏经济损失人民币三万七千一百八十九元。

四、驳回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马氏的其他诉讼请求。                                                                                                     

【裁判文书】

安徽省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9)皖06刑初1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                                                     案件事实叙述(略)                                  

本院认为 :被告人代某某因与被害人李某存在家庭矛盾,用拳头、铁质物品打击李某头部,后用菜刀连续多次砍击李某头部、喉部致其当场死亡,为掩盖罪行,又对李某尸体进行分解,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案发后,代某某主动报案并在现场等待,归案后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系自首,依法予以从轻处罚。代某某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应对其从严惩处,但考虑到本案系因家庭矛盾引发,代某某自首且自愿认罪,取得部分被害人近亲属的谅解,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代某某因其犯罪行为给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李马氏造成的经济损失丧葬费应予赔偿。经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七条等规定,判决如下(见判决结果)。                                              

【案例评析】

     故意杀人罪是侵犯公民生命权、健康权最严重的暴力犯罪,该类犯罪中如实施分尸等行为,属于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情形,审判机关对该类犯罪均予以从严惩处。具体本案而言,辩护律师从犯罪起因、犯意形成入手,将该案定位于因家庭矛盾造成的激情杀人犯罪行为较为妥当,主观犯罪恶性有所降低。同时,辩护律师仅仅抓住被告人代某某存在一定的抑郁应急反应(申请做了精神病鉴定),虽然未鉴定为精神病患者,但对其犯罪行为的实施做了铺垫,对审判人员的主观感受和酌定从轻处罚的意图提供了一定的契机。辩护律师在犯罪性质、犯罪主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被告人具有自首、认罪认罚、取得部分被害人近亲属谅解等法定减轻、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相结合的辩护思路清晰、明确。被告人最终被判处死缓,对于该起具有一定社会不良影响的恶性案件而言,属于辩护成功的典型案例。                                                                        

【结语和建议】

  对于该类罪名较为准确的刑事案件,辩护思路和辩护切入点尤为重要。因此,在该类案件的办理中,应当全面、细致的阅卷和多次会见,深入到被告人的内心深入挖掘犯意产生的根源和矛盾点 。对于案件证据应当进行缜密的分析和研判,善于抓入有利于被告人量刑的细节因素。充分利用现有量刑情节,挖掘潜在的量刑情节,结合案件形成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涉案的特殊因素,形成一个有系统思维的辩护观点,被审判机关采纳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从而形成辩护成功或部分辩护成功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b0ajxe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almwl.com/xingshi/11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