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案号

职务侵占立案难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犯罪门槛已降低,你还在犯罪的边缘试探吗?)

我曾在2020年5月发布了一篇名为“铁窗外的自由:普及一下贪污、贿赂等常见职务犯罪“的文章。

这篇文章为大家梳理了贪污、受贿类型犯罪的入刑门槛。

当时文章提到:

“职务侵占特别普遍,很多企业里面可能都存在这种违法行为,但自从将刑事立案标准提高到6万元,企业难办多了。”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犯罪门槛已降低,你还在犯罪的边缘试探吗?

不巧,文章发布两年后,最高检、公安部修订了《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这个规定降低了职务侵占罪等5种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

大喇叭通知: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犯罪门槛已降低,你还在犯罪的边缘试探吗?

(新规定已于2022年5月15日正式实施)

还是那个话,贪污、贿赂这两个词我们都不陌生。

而贪污、贿赂作为两个罪名,看似离我们遥远,但其实它们无处不在。

不论是在机关国企还是民营个体;

不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小小职员;

不论是深陷其中还是吃瓜群众。

粗略了解一下这些犯罪的临界点,是避免踩坑的重要前提。

贪 污 罪

一般:3万元

特殊:1万元

要点:

正常贪污3万元就可以获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特殊情况1万元就可以实现“铁窗梦想”:诸如贪污抢险救灾物资、有贪污贿赂前科、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等。

受 贿 罪

一般:3万元

特殊:1万元

要点:

同贪污一样,正常受贿3万元就可以获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特殊情况也是1万元:诸如多次索贿、为他人谋取职务提拔等。

挪 用 公 款 罪

一般:5万元

特殊:3万元

要点:

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超过三个月未还,金额达到5万元可以入刑;

如果进行非法活动,不论挪用多久,金额达到3万元就可以入刑。

最低刑罚范围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公款要谨慎,比如将公款用于炒股赚快钱这类行为直接就是犯罪。

行 贿 罪

一般:3万元

特殊:1万元

要点:

行贿达到3万元就可以刑事立案处理,如果存在诸如向三人以上行贿、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等特殊情况,1万元就可以刑事立案处理。

特别提醒,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入刑标准也是1万元。

现实中轻轻松松就跨过红线,怕了吗?

并且还可以轻松获得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

一般:3万元

特殊:1万元

要点:

所谓利用影响力受贿,通俗地讲就是接受贿赂的人虽然不是领导,但他亲戚是啊,他利用这层关系接受贿赂也是犯罪,相对应的就是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

1万元就入刑的特殊情况参照受贿罪、行贿罪的要求。

但是,如果是单位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立案标准是20万元。

构成犯罪最低刑罚范围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职 务 侵 占 罪

一般:3万元

要点:

职务侵占真的很普遍,之前刑事立案标准提高到6万元确实让老板们难办。

好在新规定将6万元的立案标准降低为了3万元。

所以,更加不要在犯罪的边缘试探,真的很容易进去。

职务侵占罪的最低刑罚范围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一般:3万元

要点: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是一对罪名,就像“给回扣”和“吃回扣”是一对一样。

“回扣”很普遍吧,虽然不是公职人员,但也可能构成犯罪。

另外,单位行贿在20万元以上才达到立案标准。

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最低刑罚范围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最低刑罚范围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挪 用 资 金 罪

一般:5万元

特殊:3万元

要点:

挪用资金与挪用公款概念基本一致,只是犯罪主体的身份与挪用款项的性质不同。

挪用资金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5万元)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5万元)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3万元)。

挪用资金罪的最低刑罚范围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犯罪门槛已降低,你还在犯罪的边缘试探吗?

以上八小节、十项罪名的立案标准及最低刑罚范围就列举完了,简单明了。

回到开头,你会发现:

廉洁自律确实不是公务人员的专有名词,非公务人员也“值得拥有”。

并且新规定将非公务人员的入罪金额降低到了公务人员的标准。

可见,廉洁自律也要平等对待才行。

所以,谨记一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宁可穷一点,但至少要过得心安。

公众号 「无坑法律」

持续输出法律避坑指南,简单法律问题免费咨询

“坑”意味着法律风险,有人挖坑、有人踩坑,而「无坑法律」负责填坑。

文/来源:无坑法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b0ajxe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lmwl.com/falv/3169.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